结果平等逐渐改进,机会不均仍然严重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新书研讨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座谈会纪实
李阳张杰
由凤凰网财经研究院和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新书研讨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座谈会,11月3日在北京顺利召开。此次座谈会邀请到众多知名专家和业界人士,围绕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院长陈宗胜教授的新书《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从贫穷到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与经验》(简称通论)一书的主要思想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就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院长宋晓梧、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中国社科院原农村所所长李周、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主编魏众、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孙凤、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鲁照旺、凤凰网财经研究院院长刘杉、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院长陈宗胜等十多位嘉宾,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和凤凰财经研究院的部分研究生,出席此次会议并参与讨论。
会议由凤凰网财经研究院院长刘杉主持,他指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周年,4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值得庆贺,也需总结;陈教授《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出版,正是对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变动总结和反思。《通论》基于改革开放至今40年的数据,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变动进行了综合性、全局性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有学者称《通论》为巨著,我理解一是,这是一部近140多万字的作品,分量足以当得起“巨”;二是本书内容丰富,四大部分,共七篇26章,不仅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收入分配变动的图景,而且包含了一些特有的理论,如“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收入分配的“葫芦形”格局等等,同时本书也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从初步的反响看此书基本观点获得了学界的好评。有学者评价该书使公有倒U理论“从假说变为科学”,另有学者称其总体上可媲美于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今天我们也邀请了很多著名的学者,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共同为中国将来的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献计献策。
南开大学教授、通论一书作者陈宗胜作了主旨发言。他代表研究团队作了《通论》一书的主要思想的简单介绍,主题是“收入分配结果平等逐渐改进,但机会不均等仍然严重”,由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引出新书的基本内容,重点围绕党的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描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由贫穷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故事,从横向和纵向等多角度分析收入分配的演变轨迹并提出了政策建议。认为按劳分配逐渐中国化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而逐步接近现实的过程。同时以实际数据为基础指出中国居民的收入差别已经越过了最高点,“公有制收入分配倒U理论”从假说得到证实,邓小平“先富后富理论”是有效的,主要因素是基本经济制度适应改革开放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公有资本有效积累、按劳分配稳定推进、人力资本快速发展、贫困率的下降、二元户籍制度得到的一定改进以及一系列的反腐、立规政策的实施,所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结果平等已经明确改进。然而改进还不大,主要是中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在二元制度制约下体现了严重的机会不平等,正在从“金字塔形”转变为“葫芦形”,中产阶层有发展但严重不足,从而距离“橄榄形”比较远。因此今后中国主要任务是二元转型和分配结构转型,不然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方向应是改革二元制度并推进乡村振兴和城镇化,消除城乡间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的严重机会不平等,改进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等等条件方面的严重不均等的制度因素,这也是保证经济持续高质量较快增长的基础。
宋晓梧充分肯定了新书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严肃研究成果,认可《通论》对“公有主体经济倒U曲线”的论证,但认为可以更多地看看未来趋势,因为我国还在经济发展中还可能变化。历史上“倒U曲线”的提出是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所处历史阶段的证明,后面的推论很难说。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对收入分配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实证研究比较多,理论问题谈的不是特别多。改革初期长期实施低工资、低成本劳动力竞争这个理论,在应用方面是有一些问题。比如刘易斯拐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户籍制度国家到底适用程度怎么样,我认为也是值得考虑的,我认为我们的应用有一些地方有误区。这三大理论,如低成本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刘易斯拐点,这样的一些影响收入分配的重大争论,是还应该再分析的。
高明华表示陈宗胜教授的研究是一本大部头著作,还要好好学习。结合自己主要从事公司治理研究谈些看法。去年我观测上市公司的收入差别的确是下降了,这可以部分证明陈教授所说总差别进入倒U曲线下降阶段、分配结果均等改进的事实。然而这里面也存在问题。研究表明公有经济内部差别减低,高管薪酬下降一定幅度导致这个公司绩效更大幅度的下降,而高管薪酬增长可以带来更大的绩效,公司薪酬分配和绩效增长的关系至关重要的,值得我们不重视。
李周教授充分肯定通论研究二元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的主旨,因为应该聚焦劳动力如何参与到二元经济转型,参与越多越发展,而不是强调单纯的分享二元经济的好处。这样看来,通论一书证明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规律是存在的,就说明它是普遍规律,但是在影响因素、曲线形状等等有中国公有经济特色。另外,还要更关注阶层收入差别。不同阶层是否不可能变动从而使收入差别变得不公平,这值得研究的机会不均等问题。恰恰是同样能力不能得到公平环境机会中就体现出不平等。因此一个完善的收入分配应包括市场分配,讲效果;政府分配,讲公平;社会分配,讲责任。
刘迎秋指出通论可以说是一部巨著,是陈教授的第三部专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著作,近140万字的大部头完全可为之“巨”。我还要仔细阅读才评论。刚才听了介绍和大家发言,结合我关注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现在已经不是一个纯粹公有制社会,是混合社会或者是混沌社会。因此中国收入分配也混乱无规律的。收入分配差别结果均等最高点已经过去了看来是事实。但目前为止,谈中国收入均等、共同富裕这些东西没有用,理论上上没有标准。机会均等才有可能结果均等。如果机会不均等,结果不可能均等。机会要是均等的、结果要均等就要求有条件也均等,条件均等原理实现了,整个社会就没有不均等的状态。总之,只有尊重市场规律,才能使收入分配公平度高。
魏众认为通论把中国收入分配改革作为“按劳分配逐步具体化、中国化的结果”,与自己前几年的提法比较相近,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我国四十年激励和分配体制改革的实质,建议学界可以进一步提炼。另外建议大家对国外的收入分配做一个历史回顾,看欧美国家从金字塔形到后来的橄榄形的过程中,是要经过一个什么样的形态,如果也是葫芦形的即和我们中国的现在形态是一样的,说明我们的变化是符合规律的。总之要看看各种经济规律不是有相通之处。之所以政府这么关心收入分配,跟社会稳定有关系,经济学研究要政策问题。
孙凤认为陈宗胜教授先后出版了“三论”收入分配方面的著作,其研究都是以实证为特色的,我曾经参与过“二论”研究。这部通论作为三论是一部更加扎实的实证性著作,数据整理和运用都是可靠的客观的,因而得出的收入差别结果均等改进即我国已经越过收入差别最高点的结论是可靠的,从而公有制度收入分配倒U理论在我国是得到证实的。全书已经研究了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和体制变革的影响关系,这是通论作者多年研究收入分配的一贯路线,当然同时还有研究很多因素。目前的结论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结果的平等得到改进和但还存在大量的机会的不平等。这是值得关注的。另外,结果平等上面也可分的再细一些,收入和消费要结合起来。机会的不平等也可再细分,里面是家庭背景的不平等,还有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等。都要仔细研究之。
鲁照旺认为,通论是陈宗胜老师多年扎实的实证性研究结果。我自己的研究侧重规范方法,关注收入分配问题、市场缺陷论证、公共产品等,主要是关注政府功能问题的。但这几方面从实践看来都有一些疑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的问题。我们现在体制下搞的机会均等的制度性问题和城乡的一些问题,涉及到这些政策问题,放给市场就可以了,而不是再需要运作,实际上放开就可以了。
总而言之,入会学者充分肯定了通论一书的学术价值和贡献,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