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经济学院网:关于陈宗胜教授团队新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发布会简介

发布者: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发布时间:2019-12-08浏览次数:107

由贫穷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与经验

——陈宗胜教授团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新书发布座谈会



时间:2018614日上午900

地点: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高层八楼会议室


欢迎各界朋友参加!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由贫穷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与经验

——三论发展与改革中的收入差别变动




作者简介:


陈宗胜

〇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凭借其对收入分配研究的重要贡献,荣获中国经济学界两项至高荣誉:孙冶方经济学奖(2003年)和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7年)

〇关于市场化的理论观点被国家领导在学术研究和论文中高频次引用


80年代中期提出的“混合经济理论”,已被党的“十五大”文件作为国策实施,并记录在中国经济学说史中

〇其“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被称为“陈氏倒U曲线”

〇南开大学财富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〇曾任天津市发改委副主任、政府副秘书长




名人推荐: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

陈宗胜提出的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中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密切联系,对我国做好收入分配工作、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巨大意义。”


国家统计局前局长许宪春:

陈宗胜教授的系列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了解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对于宏观经济决策和管理部门制定正确的收入分配政策,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全体居民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科首席教授、中国财政学会理事李炜光:

陈宗胜教授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师,他原创的‘陈氏倒U曲线’获得了第八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他提出的‘混合经济理论’成为党的十五大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财富分配的全景图,收入分配研究者的必读之书

作者继厉以宁、周小川、林毅夫之后,获得2017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总奖金100万元)

作者关于市场化的理论观点被国家领导在学术研究和论文中高频次引用

作者80年代中期提出的“混合经济理论”,已被党的“十五大”文件作为国策实施,并记录在中国经济学说史中

作者提出的“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被称为“陈氏倒U曲线”




目录


前言


第一篇总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轨迹与收入分配格局

1章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进入全面下降阶段:公有制收入分配倒U理论得到证明

2章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变动及演变趋势


第二篇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一):中等收入阶段及农村发展中的收入差别

3章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状况与特征: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演变的经济发展背景

4章农村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及收入差别变化

5章农村二元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6章农村居民家户特征与收入差别的关系

7章农村发展对减低贫困和缩小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三篇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二):城镇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差别

8章城镇发展中的行业差别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9章城镇居民人口特征对收入差别的影响

10章中国城镇贫困及贫困治理对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四篇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三):城乡结构转及区域差别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11章城乡收入差别与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12章我国二元经济转换中劳动力转移与居民收入差别

13章二元转换及产业格局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14章中国区域居民收入差别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篇体制变革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一):中国主要领域体制改革与收入分配差别

15章中国主要领域的改革与展望:收入分配演变的体制背景

16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民收入分配

17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天津、山东案例的分析

18章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19章经济体制改革对居民收入差别轨迹的影响


第六篇体制变革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二):中国的财税体制变革与收入再分配效应

20章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城乡收入差别

21章农村财政税收体制变革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

22章财政再分配调节作用和总体再分配效应

23章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24章我国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调节作用


第七篇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变动趋势预测及政策建议

25章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变动趋势预测

26章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和政策,逐步实现收入分配和谐




序言


本书名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三论发展与改革中的收入差别变动》,说明了本书研究主题,也表明了本书与以前研究的逻辑关系。1991年陈宗胜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专著《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首次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理论,并以中国特色公有经济及其发展为例进行了初步检验与讨论。是为“一论”。1994年此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联合出了第二版,包括简、精装两种版本,修订了一些印刷及表述方面的错误;2014年再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三社联合出版修订版(第三版),增加一个反映新时期情况的序言和附录,先后三版略有差异。2002年,陈宗胜与周云波合作撰写了《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中国发生两极分化了吗?》(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以统计实证为重点研究线索,回答了中国居民收入差别持续扩大时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题目中的“再论”表明是“一论”之后的“二论”。所以,联系起来看,现在本书所讨论内容就应当排列为如同书名副题所表述的“三论”了。

从“一论”到“三论”,讨论的主题是一致的,都是以中国公有制度条件下居民收入分配情况为背景,讨论发展与改革中的收入差别变动程度与轨迹的。但是侧重点存在不同。“一论”主要是以公有经济制度及其改革为基础背景,从理论上讨论了公有经济制度对收入分配差别的影响和制约,提出了“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假说”,且以中国当时可以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包括非法非正常收入的有关资料),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检验。“二论”则是在2000年的世纪转折年度,以统计数据为实证依据,尝试把全国、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差别,以及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纳入统一的计量框架,得出中国居民正常收入的分配差别正在沿着“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的上升段“阶梯形”扩大,整体上并没有呈现两极分化状态;然而,如果考虑到由于制度性缺陷而大量发生的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的较大影响,则可以说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别已经发生局部的、个别年份的极化现象。毫无疑问,这些结论都被随后发生的事实所证实了。

本书作为“三论”与前“两论”又有较大不同,有一系列的创新特点——之所以称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是因为本书所讨论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超过了前“两论”。首先,本书作为“三论”是前“两论“的高度结合,既以数理形式概括和分析了“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及相关分配理论的概念和体系,又全面考察了中国居民收入差别的具体程度和轨迹,而“一论”主要侧重公有经济收入分配理论模型的建立与阐述,“二论”则重点在于我国收入分配的统计实证和计量分析。其次,从考察和涉及的时间周期长短看,本书“三论”收集了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近四十年的时序数据,数据的质量及充分程度都有很大的改进,而比较而言“一论”只使用了改革开放初期十年及部分当时尚存在的部分东欧国家的资料,“二论”研究时东欧公有经济国家已经转型,只取得我国八九十年代大约二十年的时序资料。再次,虽然“三论”都是围绕着“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的提出、完善与检验,但是本书“三论”是通过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事实,对“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整体的验证和证实,而“一论”中侧重理论模型建立及初步证明和说明,“二论”中也只是比较充分地证明了“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曲线”的上升段,都不及三论全面。再再次,“三论”是从理论与实践、数理与逻辑、发展与改革、轨迹与格局、城镇与乡村、行业与地区、总体与家庭、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分配与贫困、现状与趋势、政策与建议等,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变动,进行了综合性的、全局性的研究和探索。正是基于此,所以,本书题目才可能名之曰“通论”。以下关于本书内容的简单介绍可进一步说明之。

本书包括四大部分,共七篇二十六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篇包括两章,是作为全书的总论,主要讨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轨迹变动和格局变动。第一章,以数理方法对“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进行概述并提出若干假说后,以中国居民收入差别的具体数据对“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进行了计量检验和证实,并特别指明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已经进入全面下降阶段。附录中从回顾的角度讨论了“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提出后的研究历程。第二章主要讨论了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分配格局从“飞碟形”转变为“金字塔形”后,目前正在转变为“葫芦形”,而实现更理想的“橄榄形”还需要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差别程度等达到一定的条件。目前我们的任务是摆脱葫芦形的格局,为实现橄榄形创造条件等。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切面,描绘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展现了我国居民收入差别的轨迹特点和格局特征。

第二部分共包括三篇12章,从第二篇的第三章到第四篇的第十四章,主要讨论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其中第二篇的五章,首先从整体上讨论了我国目前所处的中等收入阶段、二元经济反差程度进展以及基础设施条件改进等等。继而从第四到第七章集中讨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差别,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内部二元经济演进与收入差别,农村居民家户特征变动与收入差别,以及农村贫困状况的改进与收入差别变动的关系。第四篇包括第八到第十章,转向主要讨论城镇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差别变动,包括城镇行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差别,城镇居民家户特征变动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还特别讨论了城镇居民贫困状况、改革及存在的问题与收入差别的关系等等。第五篇包括第十一到第十四章,主要讨论在经济发展中城乡结构转换及地区发展对城乡差别及总的收入差别变动的影响。其中第十一章讨论城镇化率提高中城乡差别变动及对总收入差别变动的影响,第十二、十三章讨论整体二元经济转换、劳动力转移对收入差别的影响,特别是对劳动份额的变动的影响;第十四章重点讨论了地区发展差异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本书最大的部分,所包含的三篇内容大致对应于理论模型讨论中关于农村部门内部、城镇部门内部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及影响因素;也可以说是“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模型”主要内容的分解实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特征差异、贫困阶层的生计收入变动、城镇化率提高、二元经济转换等等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制约和影响。

第三部分包括两篇共九章,从第五篇的第十五章到第六篇的第二十四章,主要集中讨论经济体制变革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其中第五篇包括四章,首先集中讨论中国主要领域体制改革对收入分配差别的影响,然后分别研究农村内部的主要体制改革举措,对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城镇内部的主要体制改革举措对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以及体制改革对居民收入差别上升阶段的“阶梯形”特征的制约。第六篇包括第二十到二十四章,集中讨论中国的财税体制和社保体制变革及其收入再分配效应。包括全国总的财税体制、城镇与乡村财税体制变革对收入分配、再分配的影响;个人所得税体制的改革及其再分配效应,社会保障体制各主要侧面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等等。第三部分的篇幅和容量,是仅次于本书第二部分的另一大部分,所包含的两篇内容集中对应于理论模型中关于制度变革对收入差别的制约及影响因素;也可以说是检验“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模型”计量分析中所选择主要控制变量的详细分解实证,包括由公有制主导的混合经济改革、企业市场化、政府引导方式改革所体现的市场化程度,以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所体现的生计水平和公共积累水平等等,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制约和影响。

第四部分即第七篇包括两章,作为本书最后的结尾篇,主要讨论对下一步的预测及政策建议。关于未来若干年中国居民收入差别的变动程度和方向的预测,是第二十五章的任务,预测时间范围涉及到2020年及更长远的2025-2030年,包含了中国经济处于中等收入阶段及初步进入发达收入阶段,总的可见趋势是居民收入差别沿着“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的下半段逐步降低,但不排除一些年份出现波动。当然,原则上进入发达阶段后,即完成一元结构转型后的居民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不属于本课题研究范围。最后,第二十六章依据本书的大量研究,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到高收入阶段,实现公平、和谐、橄榄形分配状态的若干政策建议及提示。

本书共计120万字,是我带领的收入分配研究团队的集体研究成果。近十多年来,我多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研究项目,团队主要成员也分别承担了多个研究基金项目,所以本书也是各类科研项目所支持研究的结果;其中特别是2007年我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7&ZD045),对本书的研究起了基础性、框架性的支持,基本内容就是此项目的结项报告和各个不同时期陆续完成的分期报告和研究论文的集合,是先后参与此研究项目的多位作者的合作结果和创新作品,他们各自的贡献在各章节中都作了注明(包括作者及论文发表刊物、时间等);课题结项时整理归纳过程中,周云波、吴婷、宗振利等都作了大量工作和努力。换言之,本书是几个研究基金课题支持下所取得的多项成果的综合,包括成功培养了一批博士研究人才,发表一批高水准学术论文(包括博士论文),产生一批为政府决策服务的咨询报告,出版了几部关于收入分配研究的学术专著等等。本书恰好是这些成果的汇总和体现。这也是本书名之谓“通论”的含义之一。

在本书的最后编撰阶段,第一部分即第一篇的两章由我负责整理,各章节作者包括陈宗胜、吴志强、周云波、田柳、高玉伟等。第二部分的三篇十二章由周云波负责整理,第二篇的作者包括陈宗胜、周云波、任重、沈扬扬、于涛、吴志强、黎德福、陈根来等;第三篇的作者有周云波、马草原、武鹏、宗振利、陈宗胜、陈岑、任重、管晓明、李云娥等;第四篇的作者有周云波、曹桂全、高连水、杨新铭、高玉伟、陈宗胜、吴婷、吴志强、宗振利、武鹏等。第三部分的两篇十章由钟茂初与曹桂全共同负责,钟茂初负责第五篇的五章及第六篇的前两章,第五篇的有关作者包括钟茂初、陈宗胜、杨新铭、肖若石、周云波、高连水、高国力、马草原、赵岩、罗润东、任重等;曹桂全负责第六篇的后四章,第六篇的作者包括曹桂全、高玉伟、秦海林、刘春梅、李志勇、陈宗胜、李清彬、任国强、许兰玲、文雯、任重。第四部分即最后一篇的第一章由任国强负责,作者是任国强、马草原、宗振利等,最后一章由钟茂初负责,作者包括钟茂初、吴志强、杨思飞、于涛、陈宗胜等。各篇负责人都既是作者和研究推动者,又是各部分最后阶段的编撰者,做了大量极其琐碎和认真的订正补充工作。我作为撰著本书的总牵头人,对钟茂初、周云波、曹桂全、任国强等与我长期愉快的合作,对全书各章节作者的辛苦工作、积极参与和为本书研究所做出的学术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也特别对本书最后完成阶段我的得力学术秘书吴志强表示谢意,他博士毕业后应我要求仍留校数日,帮助我更新数据、整理图表、修饰文字等。当然,他们也是个别章节的作者。

本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思路、整体设计和结构安排由我负责,体现了我自从事收入分配研究以来长期形成的一些主要想法和观点,特别是关于“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构成了贯穿全书的大纲和围绕讨论的主要线索,并以中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差别变动的事实,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论证、检验和证实。在中国经济学界,能够提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并经过多年努力最终被事实所证实,还是不多见的。这是一件令我颇感欣慰的事情。诚然,更重要的是,由此也从逻辑上证明了自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按邓小平“先富后富”理论导演的“中国故事”是成功的、有效的,因为“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曲线”的理论含义,正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由此本书的基本理论框架、内容及观点,从一个侧面较好地解释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包括其动力源、机制、路径及效果等等,从而即构成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当然,书得以正式出版还要感谢格致出版社范蔚文社长。范社长既是我《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修订版的出版人,也是本书《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的出版人。记得20世纪90年初我的博士论文甫一通过答辩,时任上海三联书店社长的陈昕先生即特约我商讨出版时宜;不久,《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一书在陈昕主持的享誉学界的“当代经济学文库”中出版,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且影响持续至今。所以,我对上海出版界的几位朋友是有感情的。此次,当范社长看到本书的初步框架后,他迅速做出了积极的响应,不仅就出版事宜提出意见,还对题目和结构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可以说,没有他和格致出版社编辑的努力,本书现在一定还没有面世。

最后,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还要对可能的读者说几句话。本书的研究虽然付出不少努力,但一定还存在不少值得讨论和商榷的地方,不论是基本观点还是建立的模型及计量分析的方法和思路,抑或是资料的运用及数据的收集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甚至是需要纠正的错误。诚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求取得共识。

陈宗胜

201712月南开园




文摘


1、中国居民整体收入差别及各主要构成部分都先后跃过最高点,虽然总收入差别基尼系数仍然较高,但已经全面进入下降阶段。


2、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从高度平均的“飞碟形”转变为“金字塔形”后,目前正在呈现为类似“葫芦形”,即中等收入阶层还不够发达,距离“橄榄形”还为时尚远。


3、中国经济城乡二元体制中特色城镇化过程,必然带来居民收入差别先升后降的阶段性变化,但户籍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工业人口城镇化的不一致延缓了实际城镇化进程。


4、在公有经济按劳分配制度下,劳动及劳动的多样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带来劳动收入差别的“倒U形”变化,强化按劳分配、打击非法收入、规范非劳动收入是今后政策指向。


5、城乡居民的家户特征从文化程度、劳动年龄、职业差异、职务高低、技能水平及性别健康等多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劳动特点,制约着劳动及劳动收入差别的变动程度。


6、公有经济发展中行业差别、结构变动体现了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同样代表了劳动收入差别的变动趋势。


7、公有经济发展既降低城乡居民贫困率也带动城乡贫困线阶段性上升,体现了居民收入中生计收入的提高,必然导致居民收入差别变动一定时期后转而下降。


8、公有经济发展中公共积累比率的阶段性变动,一方面影响可分配收入比例,另方面也必然导致居民劳动收入差别在一定阶段后转而缩小。


9、中国城乡两种公有及二元体制制约的城乡差别及地区差别,是居民收入总差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总收入差别扩大与下降的主导因素。


8